(仲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仲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意思


按《说文解字》的说法:“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名,是自称。字形采用“口、夕”会义。夕,就是天黑。天黑了人们互相看不见,所以张口向别人说自己的名。

正所谓“月黑风高杀人夜”,黑灯瞎火的时候对面隐约一个人影闪来,任谁都会心悸胆寒,这时忽听来者自报家门,只要不是“俺乃黑旋风李逵”或者“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估计均可以放松些惴惴的心情。不然,若远古先民皆以“你、我、他”来对话,或者“喂喂喂”彼此招呼,那人类的历史可能也就停留在远古时代了。由此可见,名,对人类来说还真是个重要的东西。

天地万物似乎都需要有个“名”,有个特定的符号来指代,其发音、其字形,初始似乎也并没有什么普遍而统一的理由,——那时文字还没有真正诞生,但这个符号却必须是要有的。

今人的名字往往有丰富的内涵,譬如“强”“伟”“丽”“淑娟”“弘毅”“建国”“卫东”“为民”“长庚”“紫悦”“妍希”,或寄己志,或赋苍生,反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点事,都能从人的名字里洋溢生姿。古人的取名,据说也有颇具条理性的原则。

在春秋时期,鲁国桓公喜得贵子,桓公便向鲁国大夫申繻(xū)请教起名,申繻提出了命名的原则: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并且指出了所应避讳之处: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

看来取个名字并非简易之事,譬如至今有些地方有些人,给自己孩子取名,往往会找些懂点玄学的先生,一字虽未必至千金,却也祈求一生的平安与福寿,大约也与自古流传的这些原则与忌讳有些关系。但在远古先民时期,取名似乎并没有太过复杂的内涵。

三皇五帝且不说了,譬如夏商周时期,大概由于文字的储备量不足,或者人类的思维还处在原始的朴素阶段,很多人名实在不易理解,如夏朝的启、桀,商朝的汤、纣;有些以天干地支为名,如商朝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春秋时期的鲁僖公申、襄公午,蔡庄公甲午、昭公申,卫戴公申,晋定公午,除了类比后代的唐寅名源于寅年寅月寅时寅日的生辰八字的纪念意义,似乎并不能让人们联想到什么。

当然,随着文明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一些常见的事物来命名,——可能有些名字有点匪夷所思:

譬如秦武王名叫赢荡,——我坚信这俩字儿当年绝对不是读现在的发音;

譬如晋成公名叫黑臀,——这肯定是他亲爱的老妈怕兵荒马乱的年代走失而很认真地取的;

譬如郑献公名叫虿,——虿(chài),是一种蝎子,灵感大概来自他老爸年轻时被伤害过的一次痛苦记忆;

譬如宋国有个人叫司马耕,而且字子牛,——实在让我不由得联想起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

有些名字也具有了一定的即时应景似的纪念意义:

譬如郑庄公并非顺产,于是名叫寤生,——寤生,就是倒着出生的(不是先出头,而是先出脚,即今所谓难产);

譬如孔子因为头上圩顶如丘,所以名叫丘,又因为父母祷于尼丘山而孕,所以字叫尼(全称“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孔子还有个亲爱的哥哥);

再譬如前面提到的鲁桓公,生下的儿子庄公因为生日与桓公一样,于是取名同。

这让我想到曾在小说里看到的例如李大嘴、包不同、孙不二之类的称号,用历史的真实验证了文学果然是源自于生活,而且可能还和生活相同。

再往后代,名字就逐渐文学化,逐渐开始典雅起来。譬如刘辟疆、陈万年韦贤、宗慈、杨修关羽张飞赵云——很神奇,关、张、赵这三位人名似乎都能上天的意思,只有玄德公命定了是个“备胎”——,再譬如陶谦、陶侃、陶潜,袁绍袁术、袁尚、袁熙、袁耀,……等等之类,总给人文采、才气、气度、胸襟之感。到了曹雪芹《红楼梦》堂而皇之拿名字玩谐音梗,恐怕是发展到了人名之文学化的鼎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