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书写的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主要是讲述学校改名了,至于为何改名个人觉得不重要了,但这几个字写得怎样?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觉的挺好!而且还是学生写的,这个出发点很值得推广,既鼓励学生,又体现学校的多元化发展理念。
我所在的城市是上饶市,也是地道的上饶人,曾经坐车走高速,穿过上饶到婺源的隧道,隧道口上方都有写什么什么隧道,但遗憾的是经查询都是名人写的,突然顿悟了下,没必要名人写啊,有什么意义呢?中国银行的独立董事*春花因为什么什么原因就离职了中国银行,我看她在不在银行好像没那么重要,但却拿着高额的年薪,比做事的行长还高。这就让人费解了…
前阵子去上饶大桥走了下,发现上饶大桥也有人题字,而且查询了下名人,很老的名人。

当时站在桥上思考了很久,有必要吗?用他的名字想必花了不少钱吧?虽然对整个造桥的造价来说是九牛一毛,可需要这样吗?整个上饶地区没人会写吗?写不出来吗?
其实可以试试,在整个上饶地区年轻人中(建议是在校生)选拔会书法的人,规定好哪几种字体,然后层层选拔,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又活跃了学习氛围。难道不好吗?建议由宣传部和教委教育局等主办,学校,培训机构,赞助商协办。制定好规则,争取公平公正公平,具体规则由组织者综合考虑并制定,这很难吗?
最终是只能有一个人的字体上去,但可以奖励一批人啊,这不是挺好吗?
选拔时都是拍照选送,费用不会很高,怎么就没有部门去组织呢?
那怎么长江后浪推前浪?影响面又大,而且又是从年轻人当中选拔,费用又不高,何乐而不为呢?
曾经厂里都有篮球队,活动搞得很丰富,现在看似很好,但能让大多数人参加的活动很少
非要花一笔钱去请个八九十岁,七八十岁的人值得吗?那个隧道会增值吗?那般桥会增值吗?
氛围是营造的,也是鼓励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