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话里有个“拽”字,老家人把有些人的趾高气扬、骄傲张扬叫“拽”。跟“拽”的意思相近的老家话是“烧”、“露”、“显摆”等。
上个世纪五六年代,老家东口孜村有个大鼓书艺人,我们叫他“瞎子常”,有次在县里说书比赛回来,大家问:“咋样?”他说:“人家说了,我说得很美,就是水瓶儿有点低。”“水平低啥意思?”“水瓶儿低,还是夸我说的老美蒙。”后来谁再提这,他就说:“不凫吧,‘拽’词‘拽’掉底儿!”
一次村里一个在外工作的人回来了,早上端着碗股桩在大门前吃饭,隔壁的大伯碰见了问:“朵咱晚回来嘞?”那人撇着腔说:“昨夜晚上。”隔壁的大伯糙气了:“你咋不坐你爹碗上嘞!”大伯糙气是这个年轻人,回老家见乡亲,不说家乡话,“拽”词了。
有个小孩儿早早到邻居家玩,人家问他:“这么早来爪嘞?”他便用刚从爷爷那学的一句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小屁孩张精卖能,装模做样“拽”词,大家都笑憨了。
村里有个老太太,平时也好“拽”,闺女给她做了件新衣服,她穿上站在穿衣镜前照来照去,照足照够了说:“不咋理想。”“理想”是个时尚词儿,出之老婆之口,又和“不咋”连用,“拽”味十足,闺女怕伤了娘的自尊,憋住笑说:“木事,再给你做件理想的。”
队里有个干部,春节时在群众大会讲话说:“目前咱队,万紫千红,莺歌燕舞。”他话一出口,大家便大笑不止,一个愣头青说:“拽球嘞拽嘞,寒冬腊月,冻死球了,万紫千红,莺歌燕舞,在哪嘞?”
老家人嘴里的“拽”字,是烧包,是自我炫耀的意思。其实,社会在进步,有不少词儿,老家人都在“拽”;但“拽”不能有意“拽”,也不能胡“拽”,更不能不“拽”。
老家有句俗话:“该拽不拽,惹人烦噻!”自然贴切的“拽”,应该提倡,必须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