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运笔,是写毛笔字的雅称,很好理解。但挥毫运笔的力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人们常常追问与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挥毫就是指执笔的动作,用手指拿捏住笔杆使其可以上下左右任意挥动。这用的是手指的力量。
运笔就是指推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面上写字的动作,这主要是用手腕的力量,写大字时,还要用到肩,肘,臂,以及周身的力量。
有了手指和手腕的力量就能写好字了吗?回答是否定的。不然,不用练习,人人就都能写好毛笔字了。
千百年来,喜爱书法的人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挥毫运笔的力道从何而来,千方百计想破解笔法之力的各种不解之迷。
唐代书法家卢肇在教他弟子的弟子林蕴书法时说,"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东西上下,何所图焉。吾昔受教于韩史部,其法曰`拨镫',今将授子,子勿妄传。推,拖,捻,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胃乎"。
古人这段话,明确指出了执笔之力在"实指",运笔之力在"虚掌"。指实但不用死力,使控笔稳健,掌虚运笔活,上下左右,无所不能。
据史书记载,自晋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传下来的"拔镫法",被唐代大书法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继承,被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所欣赏。南唐后主李煜在《书述》中所说的,他授教的拔镫法为擫押钩揭抵拒导送八个字。这进一步说明,执笔之力来自于五指齐力,相互协助,共同管控好笔管,以手指的导送之力,配合手腕运笔。

书法如歌,轻轻重重,徐徐疾疾,像唱一首歌,可激扬高亢,可婉约舒缓,可波涛奔涌,也可溪水潺潺,全凭性情
我们在书法实践中发现,手指合力捉住笔管与手腕相配合运笔写字时,还有需要细心体会的运笔写字"力"的手感。
这种运笔写字"力"的手感,要在长期艰苦训练中慢慢感悟,点滴积累才能逐渐获得。运笔之力包含着锋尖平行于纸面的平面移动之力,还有锋尖垂直于纸面的上下运动之力,还有与锋尖前进方向相反的反向控制之力,这样一些形成对立统一的,矛盾着的力量叠加,才真正构成了书写毛笔字时的一种立体的,混合动力。
写字时,可感觉到,对笔管施加的力量,既有向前的力,又有向后的力,既有向上抽拔之力,又有向下刺向纸面的刻划之力,既有凌空杀入纸面下沉之力,也有弹跃而起的弹射飞空之力。这种写字的合力,是以手腕为主,手指为辅,更辅之以周身之力的气力,形成了一种有弹性(锋尖自身也有柔韧的弹性)的,"迟涩"用笔之力,使毛笔锋颖杀入纸面(有些笔法需回弹调锋后)摩擦向前。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有"颜筋柳骨"的味道,才有力透纸背的效果,才能像卫夫人强调的那样多力丰筋,各像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