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姓取名寓意好的男孩)贾姓取名寓意好的男孩名字


作者:曹吉辰

一、原刻繁体文字

大唐故宣州宣城縣尉李府君夫人賈氏墓誌銘並序

夫人諱嬪,字淑容,長樂人也。其先晉唐叔之後,因別封而族焉。遠祖誼,以文傅長沙桓王,漢帝膝之前席。洎王莽末,裔祖複以創命功,遂圖雲閣,旌美之則,本仁義淬文,質守忠信者,良亦多矣。祖王父藝,易州遂城縣令;王父玄操,洺州洺水縣令;烈考彥璿,朝議大夫閬州刺史;皆種德前烈,溫溫其恭,澤流子孫,世濟於美。夫人妙閑閨壺,明練威儀,婉娩潛會於徽容,工巧冥資於柔德,有行之歲,儀鳳於飛,聞既見之詩,而誓心永畢。公隴西人也,舉賢良,授宣城尉,其餘官婚,列於別傳,故不書。遂能宮徵調和,塤篪韻睦,奉蘋藻而修盥饋,朝舅姑而事組紃,噰噰喈喈,聞唱必和。豈圖昊天不弔,殱我良人。夫人感恭薑之遂孤,痛顏子之不幸,至哀而哭不在夜,居喪而動必合礼,遂其節,潔其名,守其嫠矣。以從父之弟任於茲邑,因臻焉。又能恤孤弱以慈,睦天倫以孝,優遊自得,喜怒不形。誰謂六極俄鐘,遐齡不享,以建中二年二月十二日寢疾,奄終於趙州元氏縣之官舍,浹族銜哀,舉門共痛,春秋七十有六。無子,有張氏女一人,泣血毀容,殆將滅性。以其年三月廿三日窆於七義原,權礼也。合防之志,今則未從;同穴之言,他年複。從子文則,衰迫懇到,寄詞於石。銘曰:於昭祖宗,誕膺明哲,爰洎夫人,克勤礼節;人欽嘉行,族滿休聲,心存大順,志潔孤貞;嘉行伊何,合於内則,休聲伊何,軌儀不慝;物終歇滅,道有湮淪,哀哀孝子,盡我生人;一扃泉壤,萬歲千春。 後一千三百年為劉黃頭所發

二、简体版及译文注解

大唐故宣州宣城县尉①李府君夫人贾氏墓志铭并序

夫人讳嫔,字淑容,长乐②人也。其先,晋唐叔③之后,因别封而族焉。远祖谊④,以文傅长沙桓王,汉帝膝之前席。洎⑤王莽末,高祖复,以创命功,遂图云阁⑥旌美之。则本仁义、淬文质、守忠信者,良亦多矣!祖王父⑦艺,易州遂城⑧县令;王父⑨立操,洺州洺水⑩县令;

译文:大唐朝去世的宣州宣城县李县尉夫人贾嫔的墓志铭和序文

贾夫人名讳嫔,表字淑容,福建长乐人氏。她的祖上是春秋时期晋国始祖唐叔的后人,因为分封赐姓而成为贾姓的开始。汉朝初年的远祖贾谊,用自己的文才担任长沙桓王吴著的太傅,汉文帝曾不知不觉中膝行靠近贾谊听他谈论鬼神。到了王莽篡政后期,高祖父贾复,用跟随光武帝刘秀舍生忘死再创汉家天下的功绩,成为绘像能够陈列于云台阁获得表彰的二十八个功臣之一。这就是把仁义当做根本,淬炼文化本质,坚守忠诚信誉的人。他的优秀品格还很多呢!她的曾祖父贾艺,是易州遂城县县令;祖父贾立操是洺州洺水县县令。

注解:

①县尉:秦汉设官置的员,县令的僚属,主管治安案件,相当于公安局长。

②长乐:福建的长乐县。

③唐叔:周代晋国的始祖。姬姓,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子封国号唐,史称唐叔。

④远祖谊:遥远的祖宗是贾谊。贾谊,西汉时期的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过秦论》等。

⑤洎:音ji,等到,及。

⑥云阁:永平三年,汉明帝刘庄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将助光武帝刘秀再造汉家江山时,功勋卓著的二十八名大将军,画像张挂供奉。以示最高荣誉,史称云台二十八将。贾复名列第三。高祖,文中非指具体高祖,也是远祖。后世唐代就效仿而建凌烟阁,图二十四功臣。

⑦祖王父:王父之父,就是祖父的父亲,现代人说的曾祖父。

⑧易州遂城:隋朝易州,治所在今易县。遂城在隋朝开皇时期设县,治所在今徐水县。

⑨王父:祖父。《汉书》“以为《春秋》不以父命废王父命。”颜师古注:王父谓祖也。

⑩洺州洺水:北周设洺州,辖今邯郸邢台东部部分区县,治所在今永年广府古城。洺水县,洺州辖县,治所在今曲周县东南西呈孟附近。

烈考①彦睿,朝请大夫、阆州刺史②。皆种③前烈,温温其恭;泽流子孙,世济于美④。夫人妙闲闺壶⑤,明练威仪⑥,婉娩潜会于徽容⑦,工巧置资于柔德⑧,有行之岁,仪凤于飞⑨。闻既见之诗,而矢心永毕⑩。

译文:她声名显赫的父亲贾彦睿,以朝请大夫担任阆州刺史。这都是继承了前人优良品格,所以待人处事温文尔雅;前辈的福荫惠泽子孙后代,而后辈也能增添这个家族的美名。夫人居内则稳重娴静,在外则礼数周全。她仪容柔顺增色美好的风范,心灵手巧自然有助于涵养如水的韧性品德。出嫁之后的岁月里,能够比翼齐飞;二人一见钟情,进而矢志不渝,毕生不改。

注解:

①烈考:声名显赫的亡父。古人说死去的父母,不能称父母,必须称呼考妣。

②朝请大夫:古代官阶,文官的散官,唐朝为五品上。阆州: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改隆州为阆州,治所在今川西阆中。刺史:州郡的主官,州称刺史,郡称太守。

③种:本意为种子,可遗传品类。用在此处引申为继承了前人的声名显赫。

④泽流子孙,世济其美:上辈的威名恩泽向下惠及子孙,世代都能增加家族的美名。

⑤妙闲闺壶:妙,好。闲通娴,文静稳重。闺壶:泛指女子所处的内室。

⑥明练威仪:明练,熟悉通晓。威仪,接人待物的礼仪。

⑦婉娩:仪容柔顺。潜会:暗合。徽容:美好的风范。

⑧工巧:做女工心灵手巧。置资:明显帮助的意思。柔德:以柔克刚的韧性。

⑨有行之岁:有行,指女子出嫁,语出《诗经·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仪凤于飞:跟随配合着凤飞舞,因为凤凰分别指雄鸟和雌鸟,所以比喻夫唱妇随。

⑩既见之诗:语出《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指青年男女相见之后,女的一见倾心。矢心永毕:矢志不渝,一生不变的意思。

公陇西①人也,举贤良,授宣城府②。其余官婚③皆列于别传,故不书。遂能宫徵调合④,埙箎韵睦⑤,奉苹藻而修盥馈⑥,朝舅姑而事组紃⑦,噰噰喈喈,闻唱必和⑧。岂图昊天不吊⑨,歼我良人⑩。

译文:夫君为陇西李氏家族,朝廷重用贤良,授其宣城府县尉。他别的婚配都记述在另外的传记里,所以不在这里记载。于是夫妻和谐,家庭和睦相处。通祭礼而知尊长,孝公婆而善纺织。鸾凤和鸣,夫唱妇随。谁想到苍天不怜悯保佑,我的丈夫年纪不大便被夺去性命。

注解:

①陇西:秦时设陇西郡汉唐屡有裁撤复置,治所在狄道,今临洮。陇西李氏是当时天下闻名的郡望,与赵郡李氏齐名。

②宣城府:西汉设郡,后屡有裁撤复置,治所在今宣州。唐至德二年(757年)称宣城府。

③其余官婚:其他官方许可的婚配。可见李县尉还有其他婚配,但应当是妾等如夫人。

④宫徵调合:宫商角徵羽,是中华音乐中的五音。应当如琴瑟之润,一般指夫妻和谐。

⑤埙箎韵睦:《诗经·小雅》中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箎”,埙为陶制多孔,箎为竹制多孔,是两种古乐器。本指兄弟和睦,这里有妻妾同心的意思。

⑥奉苹藻:妇女采摘河里的苹、藻为祭品而供奉,语出《诗经·召南·采苹》,后借指妇女的美德;盥馈:侍奉公婆盥洗和用膳的仪式,《仪礼·士昏礼》“舅姑入于室,妇盥馈。”

⑦朝舅姑:早晨拜见称朝,媳称公婆为舅姑。早起香公婆问安。事组紃:组紃,指女红等妇女的手工。语出《礼记·内则》,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

⑧噰噰喈喈,闻唱必和:语出《尔雅·释训》“噰噰喈喈,民协服也”。夫唱妇随之意。

⑨岂图:谁能意料到?昊天不吊:语出《诗·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意思为苍天不怜悯保佑。是古代哀悼死者的常用之辞。

⑩歼我良人:歼,杀死。良人,古代女子称丈夫为良人。另有好端端活人的意思,语出《诗经·秦风·交交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是特指给秦穆公用活人殉葬的“生殉”。

夫人感恭姜之遂孤①,痛颜子之不幸②。至哀而哭不在夜,居丧而动必合礼③。遂其节,洁其名,守其婺④矣。以从父之弟⑤任于兹邑,因臻⑥焉。又能恤孤弱以慈,睦天伦以孝⑦。优游自得⑧,喜怒不形⑨。

译文:夫人感慨恭姜的坚贞所以孤身一人,有和孔圣人痛惜颜回早逝一样的不幸。虽然很悲伤,但因礼法也必须在夜间止住哭泣;在居丧期间的每一个行动也必须合乎礼制。这样就顺遂了自己的操守,保持了自己的清名,守护了自己如织女星般的光芒啊。因为叔伯弟弟在元氏县任职,所以就到了这里。在此夫人也能因为慈悲而体恤身边的失孤儿童(有养女张氏的缘故,后文有记载),整个家庭也因为都尊崇孝道而其乐融融。悠闲而如意的生活,自然没有烦心事出来。

注解:

①恭姜之遂孤:恭姜,春秋时期卫国世子恭伯,娶妻姜。恭伯死,其妻姜誓不再嫁。后代指不再嫁的寡妇。遂孤,于是成为孤独的一人。

②颜子之不幸:颜子,孔子的弟子颜回,其四十岁不幸去世,孔子很悲痛。此为类比。

③至哀而哭不在夜,丧而动必合礼:合起来理解就是“再悲伤也不能在夜晚哭泣,居丧期间的各种行为必须合乎礼法。”

④守其婺:婺,二十八星宿之一,即大家熟悉的织女星。唐诗人厉玄有诗句“婺女家空在,星郎手未携”。守其婺,指织女长守着家等和牵牛星相见。

⑤从父之弟:从父,叔父或伯父。就是叔父或伯父家的儿子。

⑥臻:达到,来到。

⑦睦天伦以孝:用孝道而增进天伦之乐。

⑧优游自得:悠闲而如意。语出东汉班固《东都赋》“莫不优游而自得,玉润而金声”。

⑨喜怒不形:高兴和恼怒不表现在外面。形容心态平和,和颜悦色。

谁谓六极俄钟①,遐龄不享②,以建中二年③二月十二日,寝疾奄终④于赵州元氏县之官舍。浃族衔哀⑤,举门抱痛。春秋七十有六,无子,有张氏女⑥一人,泣血毁容,殆将灭性⑦。以其年三月廿三日窆于七义原⑧,权礼⑨也。合防之志,今则未从,同穴之言,他年再复⑩。

译文:谁知道最坏的事情转瞬临头,夫人不能再享有令人羡慕的高寿,在建中二年二月十二日,在赵州元氏县的官宅中卧床不起忽然去世。阖族上下都十分悲哀伤痛。夫人享年七十六岁,没有儿子,有一个养女张氏。她因过度悲伤而变了模样,都快要危及性命了。在当年的三月廿三日,埋葬于七义原上,这是权宜后的礼制。因为夫妻“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想法和誓言都只能以后再实现了。

注解:

①六极:六种极其凶恶之事。有凶短折、疾、忧、贫、恶、弱。俄,本意是歪头之间,引申为转瞬。钟,有汇集之意。

②遐龄不享:遐龄,老年人享寿的敬称。高寿不能在享有的意思。

③建中二年:即公元781年。建中,唐德宗登基后780年改元所用第一个年号。

④寝疾奄终:寝疾,卧床不起,指得了重病。奄,突然。终,去世。

⑤ 浃族衔哀:浃,整个的。语出《左传·成公九年》“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

⑥张氏女:姓张的养女,或嫁到张家的女儿。

⑦泣血毁容:因过度悲伤而无声流泪,模样都变了。殆将灭性:因丧亲过哀而危及性命。

⑧窆于七义原:窆,bian,埋葬。七义,应该是村名或地名。原,平原。

⑨权礼:权宜之后的礼制,不是常规礼法。

⑩合防:旧时有合婚之说,会批八字,有合有防,代指婚书之契约。同穴:语出《诗经·王风·大车》“榖则异室,死则同穴”。根据前后意思,添加“再”字,等待他年再实现心愿。

从子①文则,哀迫恳到②,寄词于石。铭曰:

于昭祖宗,诞膺明哲③,爰洎④夫人,克勤礼节。

人钦嘉行,族满休声⑤,心存大顺,志杰孤贞⑥。

嘉行伊何,合于内则,休声伊何,轨仪不慝⑦。

物终歇灭,道有湮沦⑧,哀哀孝子,尽我生人,

一居泉壤⑨,万岁千春。

后一千三百年为刘黄头所发⑩。

译文:叔伯侄子李文则哀伤交迫,用真切的情感写下这些词语并刻在墓志石上,墓志铭为:对于显扬祖宗,每一代都是承担着明智睿哲的责任的。于是到了夫人身上,能够完成勤劳等各种礼节。人们非常钦佩夫人的良好作风,阖族满满的都是赞美夫人的声音。夫人心中一直坚守着宏大的想法,立志于做一个杰出的贞良之人。良好的作风体现在什么地方?合乎于一个女性的规范。美好的名声出自什么方面?各种生活的仪轨没有丝毫的改变。万物都将走向死亡,天道自然也会沦落湮没。夫人去世,将这无限的悲哀,留给我这个孝子还有这阖族偷生之人。一旦进入九泉之下,就永垂不朽。一千三百年之后,这个墓志铭会被刘黄头发掘。

注解:

①从子:侄子或叔伯侄子。

②恳到:恳切。

③于昭祖宗,诞膺明哲:昭,显扬。诞膺,承担。明哲,明智睿哲。

④爰洎:爰,于是。于是到了。

⑤休声:赞美的声音。美好的名声。

⑥孤贞:孤直忠贞。

⑦慝:音te,变更。

⑧物终歇灭,道有湮沦:歇灭,熄灭,消失。湮沦:沦落,湮灭。

⑨泉壤:九泉之下,地下,指坟墓。

⑩所发:所发掘。

  1. 《元氏县志·同治志》附记

此石于道光八年,为乡民刘黄头所发,居千载上逆知千载下必为人所发,且知发者姓名,古人数学之精,亦奇矣哉。予既闻此石而未见拓本,同治庚午春,来元氏,得与石遇,朝夕观玩,极惬素怀,因识数语,以俟后之同嗜者。山左海丰张衍度。

按:夫人以名门贤淑,少遭厄穷,孤孀无告,贞洁矢操,千里奔波,随任兹土。虽膺耄耋之年,竟作异乡之鬼,命运之舛,以至斯极。其从子文则为墓志云:“合防之志,今则未从,同穴之言,他年再复。”是固知合葬之宜也。乃铭后记曰:“后一千三百年为刘黄头所发。”则其窆窀之时已预知其伯母之骨不归故土矣。所谓合防同穴果安在哉?如文则数学之精,固不可及。

左右正书题云:大唐故宣州宣城县尉李府君夫人贾氏墓志铭并序,道光八年,乡民刘黄头掘土得之。

《元氏县志·同治志》里记载的张衍度,山东海丰人,以拔贡出身于同治八年任元氏知县。其时,距离出土这方墓志已经过去42年,重修县志或已开始,故录自己的观感于志书之上。

四、墓志出土后的学界影响

从埋石的唐建中二年781年到出土的清道光八年1828年,共经过了1047年。梁唐晋汉周,五代交替;宋金元明清,四族更新。江山如画,国改其主;岁月如沙,地换其民。孤坟湮没于岁月斑驳,荒冢消失于风雨侵袭。虽然没有契合铭文中的1300年,但是地面上唐代的石碑丘冢,估计早已埋藏到了无情岁月不断淤积的黄土之中。

此墓志不大,宽40厘米,长47厘米,志文22行,行27字。墓主为一般官宦家属,撰文者非学者名流,书丹字体非宗派大家,这一切都平常无奇。出奇的是有“后一千三百年为刘黄头所发”12个字,单列于铭石之空白尾部。

正是因为后面的这个谶语,引起了当时大清朝金石界的关注,并得到众多金石学家争为作文考证。他们提出自己的怀疑。是唐代一版刻于铭石?还是后人在千余年间某个朝代续刻?而发掘之人是否真的名刘黄头?或被改名为刘黄头?是不是为了引起轰动效应而利用占卜谶语之玄妙做噱头,吸引眼球,博人关注?一众名家都站着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经搜集互联网资料,列单如下:

1、清咸丰恩科状元陆增祥将此铭收入《八琼室金石补正》,拓本亦见于著录。

2、清嘉道时期黔阳教谕黄本骥在《古志石华》中云:“是志道光三年出土,自唐建中二年至此,只一千零四十三年,与志末所记年数不符,盖书志者好异为之,不足怪也。”

3、真定知府沈涛在《常山贞石志》中云:“后有十二字云,‘后一千三百年,为刘黄头所发’,道光三年,有县人如其姓名者,耕田得之。”

4、湖南布政使司理问瞿中溶在《古泉山馆金石文编》中亦认为,此十二字“可知术家之言妄为……唐以前人,每取黄头为名,见后魏《张猛龙碑阴》及北齐董洪达、周费氏、王妙晖等造像记。而我吴近年有于城内干将坊治屋者,掘得唐贞元时龚夫人砖刻墓志,亦云‘祖讳黄头’。黄头二字,以黑头公例之,犹云黄发也,乃取老年有寿耳,据贞元墓志,可知唐人尚有黄头之名,宋以后无闻矣。然则此刻题刘黄头者,必是当时流俗之语。惟所言发冢岁数,已不相符,则刘黄头亦必是随口浑造之姓名,未必今实有其人,而相传乃云掘得者果称刘黄头,盖妄信邪说,傅会不经之谈耳。”

5、江苏江宁人,清代名臣两广总督邓廷桢曾经感叹此事,做古风诗《刘黄头行》如下:

堂封马鬣何年毁,平楚苍凉暮烟起。

野人斸地闻登登,片石规方土花紫。

谁与斸者刘黄头,一丁不识锄不休。

村学蒙师辨点画,拂拭谛视文钩辀。

最后分明字十二,千三百年乃出地。

大书深刻黄头名,拍手哗然称怪事。

太守嗜古兼嗜奇,闻之亟令施毡椎。

文体犹余六朝习,书法秀整真唐碑。

长沙后人有淑媛,冰雪空闺泪如霰。

半世枯骸托外家,一抔浅土辞乡县。

作志先计发冢年,数虽小误名则传。

何物黄头细民耳,应谶乃在千秋前。

我云此事安足怪,傅会神奇毋乃太。

才人作意夸精能,造物无端弄狡狯。

冰泮滹沱石墨新,人间知有贾夫人。

他年集古重编录,更与黄头记夙因。

6、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清咸丰恩科进士、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学者俞樾曾填词《催雪》如下:

序:道光三年,直隶正定府元氏县民刘黄头掘地得一石,为唐宣城县尉李君之妻贾氏墓志铭,末行刻“后一千三百年为刘黄头所发”,自道文中谶光三年上溯,葬年唐建中二年,年虽小差而人名不爽,可异也。按其文,夫人讳嫔字淑容,长乐县人,李君早卒,有一女嫁张氏。夫人以建中二年二月十二日卒于其从父之弟赵州元氏县官舍,遂葬于其邑之七义原,而从子文则为之铭。余奇其事作小词书后。

黑暗泉台,青对漆灯,骤被黄头惊觉。讶旦暮千年,未来先料。七义荒原怅望,问旧鹤、何时归华表。阿咸多事,数行古墨,感人幽抱。

人杳。更凭吊。想醉尉风流,玉楼归早。只曙后、星孤黛描京兆。官舍相依有弟,叹白发、青裙垂垂老。剩片石、谶语流传,恰与武强同调。

7、近代著名学者李叔同弘一大师也曾抄录过此墓志铭的片段在一折扇之上,可见本墓志铭的流传范围之广。

时任元氏县令张衍度所言“数学”,并非今日之“数学”,而是当今归为玄学的“占卜之术”。古人一般用来占卜人的命运、事情的发展趋势。古代有条件的官宦富贵人家,大都视死如视生,很是重视墓地的风水,并用占卜确定吉凶。

举本地一例。本县出土的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张闼墓志铭中就有:“即于封龙神山之前五里,金聚岭东北,三真朝阳之岗,东西宽远,南北平直,卜卦大畜,宅兆千秋,吉祥善地,而安厝之子孙富隆,本支百世。”的卜卦记载。大畜卦,六爻三吉无凶,有利子孙前程之象,是为吉卦。

随着现代工具的利用,近代到建国后很多墓志铭被发掘出来。有此类谶语的墓志铭也陆续见诸于报端、学刊,看出占卜谶语篆刻于墓石,元氏贾嫔墓绝非孤例。网络上相关内容很多,不再赘述。俗语云,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人做不到的,再说此事到如今又过了200多年,真正变成了一段历史公案,不必再去考证其是否为后世添加。

五、不吐不快题内话

读了墓志之后,有个词一直困扰着我,就是墓志中的“窆于七义原”。七义原在哪里?

经查阅典籍,本地历史上与“原”相关的记载有: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记载:孝成王十一年(前255年),城元氏县上原。

清朝顾祖与的《读史方舆纪要·北直·真定府·元氏县》记载:上原城,在县西,亦赵邑也。

古人用字精简,没有标点符号。要解读这些文字,必须首先断句,然后再解读。根据上面两条记载,就说了在上原这个地方,修建了元氏县城。估计就是现在常山故郡遗址的断壁残垣位置。

也有认为远在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赵从中山国取得当时飞龙邑的管辖权之后,飞龙邑就成为公子元的封地,该城即被命名为元氏。而后随“城元氏,县上原”,县治搬迁到了现在的故城,成为新的元氏;而原飞龙邑就被命名为“封赵”,纪念赵公子元分封至此。

到了北齐天保五年(554年),当时的朝廷撤销了治所在故城的元氏县。隋朝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元氏县。隋末恭帝皇泰二年(619),故城治所被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攻破后废弃。到底是先建槐阳新城,故城被攻破而废弃?还是先被攻破故城,废弃故城后,重新建城?业界有不同的认知。元芳,你怎么看呢?

这虽然是题外话,但为的是让大家重视唐朝之前故城这个位置,其在战国时代叫上原。上原的面积很大,估计北至现在的洨河支流北沙河,南至槐河都在其范围内,涵盖了基本上整个元氏县的绝大部分,甚至更大。就是到了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本县毛遗修建的寺庙建福院还被称为上乡毛遗建福院,详见《常山贞石志》相关记载。

推断这个“上乡”和“上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属古人的思维定式,并非仅仅凑巧。等明朝之后,此地经元明交替,燕王扫北后,因多年的瘟疫战乱等灾祸,赤地千里,十室九空,故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废弃了好多没有居民的原有村庄名称,并因期盼北面国泰民安而改称上乡为永泰乡。想什么、缺什么就起名进行补偿,也是国人的传统。

话头回到墓志本身,唐建中二年,贾嫔夫人在槐阳治所的官府内去世,以旧年的交通运输能力,若非葬于家族墓地,而远赴故城附近去埋葬,显然并非便利之选。所以,七义原的具体位置应当从新县城槐阳附近去寻找。

唐垂拱三年(687年),元氏人曹通与夫人何氏合葬新茔的墓志铭记载,其墓地选址为“县西北三里处”,推测是现方中地界。

武周久视元年(700年),元氏人李仙童与夫人崔氏合葬墓,以及家族集体迁葬而来的李琎、李无畏二人的墓志铭记载,其墓地为坛山之东南之原,即现南白娄地界。以上两处,均为其家族墓地,贾嫔“权礼”的孤坟与此不可比拟。

隋唐时期,佛教兴盛。对待死亡、丧葬的习俗认知,会因“日落西山”的直观,结合“佛法西来”的潜移默化,形成“归西”的认同。但在唐代,外地人来元氏官府任职,其家眷临时埋葬之地,是不是在县城西边还不能确定。

《元氏县志·崇祯志》记载,“漏泽园,在西门外偏西……,凡无倚及异乡之人病故者,给棺葬埋于内,知县张笃敬立”。到乾隆时,义冢的设立详细,东乡原庄有四亩,南乡韩台有二亩五,西乡纸屯有二亩、北乡野场有一亩二。

据相关墓志,唐代时韩台、纸屯(屯里)等村已经立村。其时原庄、野场是否立村还没有考证,崇祯志里这些村庄都已出现。基于以上信息,可以考虑将韩台、纸屯方向排除在七义原的范围之外。那么合适的地方就剩下野场和原庄这个方向。

县志记载,“道光八年,为乡民刘黄头所发”。而县令张衍度于同治庚午(1870年)到元氏上任,其时已经距离道光八年(1828)年该墓志出土达42年,估计那时的刘黄头若非垂垂老矣就是已然去世。县志记载域内居民有有邑人、村民、乡民等说法。在县城住,基本会说是邑人;在村里住会说是村民。

刘黄头没有在县城居住,咱们扩大范围,搜索当时县城北边的这几个村庄,哪个村有刘姓?张王李赵遍地刘,刘确实是个大姓,我们只能从大概率里面去寻找刘黄头所属的村庄,以推断七义原是那个位置。在200年前,在野场、东、西原庄,王全口、毛遗等村范围内寻找。以现在的人口规模来推算,估计当时西原庄的刘姓最多,野场没有姓刘的,王全口、毛遗也都有部分村民姓刘。

传说风闻,原庄本在河畔,被洪水冲毁后,村址南移重建家园,因有“恢复原来村庄”之意,故名原庄,后按位置分东、西二村。但这种说法大都经不起推敲,属典型的望文生义。毛遗村也有类似传说,说是燕王扫北之后,仅剩一户毛姓人家,被称“一毛之遗”,从此取名毛遗。如果他们看到《常山贞石志》明确记载元朝至元年间(1277年)建福院位于真定府元氏县上乡毛遗的文字,估计怎么也不会再说1403年明永乐移民更名之说。或许是更早的宋金改朝换代之际。

说了半天,不过是些草蛇灰线,断断续续的历史痕迹。这些历史之谜,现在还没发现直接的证据,这也确实是历史的迷人之处。现在姑且做个大胆的推测:

唐朝之前因为立村上原,近邻潴龙河南岸而居,所以起名原庄。洪水毁村而南迁到现在位置再建家园,后分东西二村。道光年间,西原庄人刘黄头,在本村土地上耕作时,发掘得此墓石。

而唐时的七义原,属于上原的一部分,指当时元氏城北一直到金水河之间的这个范围。有个村庄七义,就把潴龙河两岸的平原,统称为七义原。几百年后,七义变更成了毛遗,潴龙河以南也有毛遗的土地。道光年间,毛遗人刘黄头,在本村土地耕作时,发掘得此墓石。

虽然不太确切,但比望文生义肯定靠谱。这跟陈村、寇村、董堡、李村、赵村等不一样,说是某个姓氏先来本村,以姓取村名,之后该姓迁徙或绝嗣。要是这样的话,这三个村就改成了“毛村、东袁庄、西袁庄”了。在我几十年的经历当中,有叫刘黄毛的、有叫刘光头的,确实没有遇到过刘黄头的。

  1. 题外想说的话

《元氏县志·同治志》记述了另外一个唐开元年间的《幽州刺史赵公墓碑》,“碑在城北毛遗村南二里许,墓冢皆平,地易数姓,碑埋地中不知年月。兹续修邑志,访求碑谒,地主李茂林言伊地中有石碑一通。掘土得之,乃赵公碑也。行书,前序后颂,惜字迹漫漶,不能句读。碑额折断,有州刺史三字。文中叙公祖德,系赵国后裔。第三行,有“君讳保安,字休甫,赵郡元氏人也”,数字显然。碑侧上截,告诫子孙,勿代围木之后。有“开元廿年十一月廿日,将军赵万功告记”十六字。下截息六人,以楚字排名,皆记官衔,可识者五人。公议付地主钱七千文,仍立故处”。通过描述,可见这幽州刺史赵将军在毛遗村当时早已经没有后人。现在毛遗的赵家,是晚清北洋时期从铁屯迁来。而这通赵将军的墓碑记述之后,紧接着就是贾嫔墓志铭。这个编排,曾让我以为这个墓志铭也肯定在毛遗出土。

不过,县志里这么编排,是不是有这方面的深意?想听听您的意见。

不喜勿喷,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