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只有四笔,可谓简单。从渊源上来说,它是“歴”和“暦”的新造的合并简化字。所以,了解“历”,其实就是解读“歴”和“暦”的相互关联及不同。
先来看“歷”字。形声字。从止,厤声。甲骨文中从止,秝声;西周金文中作“秝”或“歴”。《庄子·天下》:“厤物之意。”陆德明释文:“厤,古歷字。”而“秝”,《説文》训“稀疏适也”,即稀疏均匀之态,“历历可数”用其义也。文献中,“厤”或用同“暦”。
“歴”从止。止为象形字,象人足之形。其本义为足,引申为脚趾。足在人体的最下部,是身体移动的器官。故亦作动词用,当“至”、“临”、“停止”、“停留”等义用。其基本的动词义为走路或行走。所以,“歴”的本义为经过、经历。《孟子·万章上》:“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二是越过、跨过。《吕氏春秋·安死》:“孔子径庭而趋,历级而上。”三是尽、遍。《尚书·盘庚》:“今予其数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四是依次列出。《吕氏春秋·季冬》:“令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而赋之牺牲。”五是选择。屈原《离骚》:“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六是稀疏。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其妻蓬头孌耳,胝唇历齿。”“历齿”即稀疏的牙齿。
还有,七是乱。《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历者,狱其所由生也。”八是察看。《礼记·郊特牲》:“简其车赋,而历其卒伍。”九是历法、历算。《周易·革》:“君子以治历明时。”十是马厩。这个义项后来写作“枥”。《汉书·梅福传》:“伏枥千驷,臣不贪也。”十一,见“历历”。有两个义项。一是清晰貌。“晴川历历汉阳树。”二是逐一。高启《门有车马客行》:“对案未能食,历历问桑梓。”十二,通“鬲”。古代似鼎的炊具。《后汉书·礼仪志下》:“以木为重,高九尺,广容八鬲。”
“历”子头的词语不多,如:历历、历鹿(象声词)、历乱、历落(磊落)、历数等等。还有一个“历块”。此词语出《汉书·王褒传》:“纵驰骋骛,忽如景靡,过都越国,蹶如历块。”意思是,骏马过都越国,迅如越过一块土。后因以“历块”,形容迅疾。杜甫诗云:“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即是此义。后也指代骏马。亦喻良才。杨万里《和萧判官东府韵寄之》:“尚策趴沙迫历块,未甘直作水中凫。”即是指骏马。
再来看“曆”。有异体“厤”。本义是”历法“。亦指年寿。《汉书·诸侯王表序》:“周过其曆,秦不及期,国势然也。”三是数。《管子·海王》:“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此其大曆也。”后也指记事的簿册。总的来说,“曆”的用法相對比较简单。
“曆”有异体字“厤”。而“歷”的异体有两个:一个是“歴”,另一个也是“厤”。这样看,他们共同的异体字是“厤”。在现代汉语中,他们共同的简化字,是新造的“历”。由此可见,“歷”、“曆”合并简化为新造字“历”,也是合并简化的一种情形。即,用一个新造的汉字,来替代原有的两个繁体字及其相关异体字。如此一身而二任,同时又减少的笔画,也有利于汉字的书写和运用,对语言的交流有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