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字取名寓意及含义)沫字取名寓意及含义女孩



网络环境下,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网络用语虽然有时幽默活泼,但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很多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语言越来越贫乏,偶尔说句俗语老话都觉得不习惯。

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

“无论是描述什么东西还是事件,我都是用同样的方式去表达。”福州市中学老师蔡筱佳(化名)感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已经形成了,很难再去重新创造新的表达形式。“随着媒介的更新,有时我们不再需要用文字去描述,比如看到美景,你会把它拍下来,这让人更不会去思考怎样创造新的表达方式”。

“现在大家夸人,习惯用一套固定的句式,或者用很多夸张的语气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丁歆(化名)说,汉语中有丰富的词汇供人们表情达意,可现在很多都被简化,比如大家遇到好笑的事情只会说“哈哈哈”。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学生梁杰(化名)坦言,他平常基本不会说成语、诗句,也不会用一些修辞,而是不自觉地复制别人说的话。表达意思只会用一种方式。“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情,无法很利索地说出来”。

蔡筱佳认为,语言贫乏是一个思维惰性的问题,“常常思考应该怎么去表达,自觉去积累和运用的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丁歆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跟互联网时代的氛围和流行文化的传播语境有关系。
梁杰说,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很少,这会导致很多人成年后更加“不善言辞”。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认为;“一个直面自己内心感受的人,他的语言一定生机勃勃,充满差异化的表达,充满创造活力。” 他认为“首先要尊重年轻人的创新表达方式,重视网络用语对现代汉语发展的促进,理解流行词语无可替代的表达功能。

在这个基础上要鼓励年轻人‘修辞立其诚’(语出《周易?乾?文言》,意为建立言辞以表现自己的美好品德——编者注)。”申小龙说,整个社会和相应的语言系统会在发展中做出选择,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的语词,是生命力更强的语词。 

 以上内容客观地说明了现在好些年轻人的语言贫乏。

而文章《目不识丁继母口中的那些俗语老话》则将老百姓那贫穷艰苦、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的情景用那充满了快乐、豁达、幽默、还有些心酸、无奈等丰富多彩的俗语老话表达的淋漓尽致。

继母口中的那些俗语老话也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申小龙文章中所说的那样“一个直面自己内心感受的人,他的语言一定生机勃勃,充满差异化的表达,充满创造活力。”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这是两句著名的俗语老话,引出了下面继母关于当地那些脍炙人口的俗语老话。

继母来到我家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心灵口巧记忆力好,加之多少年来饱经风霜,坎坎坷坷的生活,况且她还是个用心生活的人。因此积累了许多的俗语老话,谚语故事。

俗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熟语之一,一般指约定俗成,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经验和愿望以及符合当地人们风俗习惯,人文天象,涵盖了农耕文化,人情世故,做人操守等流行广泛而且形象精炼的语句。

从广义上来讲,俗语包括谚语,老话,歇后语,习惯用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从狭义上来讲,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它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于几者之间,界限不太明显。

俗语来源广泛,历史久远,既来自千百年来先民们的口头创作,也和一些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有关连。

使用起来还会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有趣味性,它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再一俗语还有鲜明的地方特征,也就是俗话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出一方人的俗语。

还有一个就是俗语的历史时间段,在什么时间就能孕育出那个历史时间段的俗语。

俗语在民间,特别是在农村,人们在生活当中,在劳动当中,或者在闲聊的时候,不经意间一句俗语就能够随口而出,它并不是刻意表白,似乎不需要任何加工和思忖就能够水到渠成脱口而出,和即时即景所要表达的意思黏合的天衣无缝。

而目不识丁的继母正是这样的一位农村老人。

她虽然没文化大字不识,但在沧桑的岁月中留意生活,加之广大农村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俗语老话丰富多彩。因此,一些即时应景的俗语老话就会随时脱口而出。

其中有一些俗语老话还非常有哲理,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比喻形象,鲜明生动。而且还带有普遍性,尽管说的是一些乡村土话俚语,但生活中做人的准则,世态百相,世道人心,家长里短,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多能通过打比方讲故事一点一滴灌输到我的耳朵里,渗透到我的脑海里。

那些朴实无华甚至土得掉渣的俗语老话饱含着许多的做人道理,幽默风趣,有些还是非常有哲理。 以至于一甲子时间过去了,继母口中的那些俗语老话好些还是记忆深刻,耳熟能详。

在今天看来,目不识丁继母口中那些泛着乡村土话俚语芳香的俗语老话对于现今的一些事物、现象等仍不乏有针砭借鉴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当地对于半路上结合的夫妻称为不是“角角里的夫妻”,而继母则不以为然说道:“虽然不是‘角角里的夫妻’但也是‘白日里说话有了应声的,黑间(夜晚)睡觉有了挡风的’。”

继母刚来我家的时候,我才七八岁吧!那时候父亲在汾阳营造社做木工活,修建汾阳万人大礼堂,经常不在家,继母领着我在生产队劳动。记得那时候继母就肯(肯土话稍微有点经常的意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怕坏心,树怕烂根。”“脚大脚小不能錯了样子。”“做事情要和肚皮商量。”等俗语老话,希望孩子从小有一个好的开端。

针对当时有人说前家后子猪肉贴不到羊身上(其实这也是一句俗语老话),继母说道:“人人都是娘养的,心肠儿都是肉长的。”也会说:“孩儿是自家的好,庄稼是别人的好。”

那时候还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有些人因为吃不饱偷拿生产队地里的粮食,继母就会说一些:“不看强盗吃好的,要看强盗挨打的。”不要“见屄眼小。”“眼小不成大事”之类的话教育我从小不走邪门歪道。稍大的时候又说:“人随王法草随根,不随王法是野人。”告戒我要遵纪守法。

那时候我的个头不高,于是继母劝解我:“好汉(汉当地土话念谢xie四声)十七八,赖汉(xie)二十几。”意思是有的人身高十七八就定形了,而有的人二十几还生长哩。但对于身高的人往往又会说:“身高不为富,多穿二尺布。”

那时候我们那里经常有山东,安徽,河南那边过来的逃荒要饭的人,继母就会从自家不多的食物中拿出一些给他们,从来也“没有跌的地下的时候”(其实这也是我们那里的一句老话意思是不落空),往往还会说:“有话送给知人,有饭送给饥人。”

有时候也会说:“饱汉不知饿汉饥。”

往往还会说:“有话送给知人,有饭送给饥人。”

父亲是我们当地有名的“筛子俩”(“筛子俩”《草根春秋》第二章十四《父亲的绰号》中有详细介绍),加之我家在我们古镇正街上居住,父亲那时候修理自行车,那时候就记得经常有临近村庄不相干的人在我家吃饭,我老大不愿意,而继母往往会说道:“谁家出门还背锅哩!”

经济困难时期,继母经常说:“一文钱逼倒英雄汉,”“一啊钱当八啊钱花,”“吃饭穿衣量家当。”

针对那时候吃大食堂继母又说道:“人多没好饭,猪多没好食。”

稍后一段时间虽然凑乎能吃饱了,但基本上每天都是?黍面(高粱面),白面非常稀缺(1961年春节的时候一个人发了一斤白面),又会说道:“好面捏成怪吃到肚里风响快,?黍面捏成佛爷爷,吃到肚里圪蜒蜒。”

我小时候比较顽皮捣蛋继母就会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有时候也会说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烂黄菜。”

但我有些内向有时候不大爱说话,继母会说:我孩儿那是“肚里点灯心里明。”

那时候人们都比较贫穷,孩子们根本没有什么零食,断不住父母亲买回一些稀罕的食品,我就会一扫而光。继母就会说道:“吃虱子不留后腿,”也会说:“叫花子留不住夹夜食,”还会说我是“独槽牛牛”。

继母虽然没文化,但是否对手相等还有一些了解,我的右手手纹是把刀纹,见状继母惋惜地说道:“可惜是一只手把刀纹,如果是双手把刀纹就更好了,‘双手把刀纹,一世不求人’。”

上世纪1965年我考上汾阳中学,自己用自行车带上行李去学校报到,继母说:“离娘的孩儿自识逆,”又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那个时间我自己组装半导体收音机,开始的时候继母不相信说道:“毛毛没长全就想飞高。”

后来我自己制作二胡试验的时候,拉起来吱吱呀呀的,继母又说那是“狗啃(当地土话叫捆)门前前哩。”

  那个时间我自己组装半导体收音机,开始的时候继母不相信说道:“毛毛没长全就想飞高。”针对我制作半导体收音机好些天不成功,但又废寝忘食的,继母说:“谋下修行不瞌睡。”后来又鼓励我:“只要有恒心,铁棍磨成针。”成功了以后我鼓捣得又不出声了,继母说道:“医聋医的啊(土话指哑当地哑巴叫啊子)了。”

后来我自己制作二胡试验的时候,拉起来吱吱呀呀的,继母又说那是“狗啃(当地土话叫捆)门前前(门前前土话指门槛)哩。”

小时候我在小学里学习不错,时常有作文作为范文贴到版报那里供同学们欣赏。有时候不免沾沾自喜,继母见到,她不会说你是骄傲自满,而是说道:“日儿热(日儿热当地标志性土话之一,没有准确地表达意思,一般用作衬语,主要是衬托渲染现场气氛)哩!‘圪蓝(我们当地一种象麻雀一样的小鸟,经常在麦田等庄稼地里垒窝,学名不知道叫什么)落在茬子上拉,跶不住深浅了’。”

那时候我父亲是木匠,有时候需要将粗一些的木头解开,那就得用大锯,而大锯就得两个人才能拉。于是,我就自告奋勇过去帮父亲拉大锯(那时候我十岁多一些),开始的时候还比较用力,继母见状说道:“猛张飞,”但一会儿我就坚持不住了,继母就会说道真是个“莽(土话念mo)张三。”

随即她推过我坐到了刚才我拉锯的地方,与父亲一上一下拉开大锯

随即她推过我坐到了刚才我拉锯的地方,与父亲一上一下拉开大锯。你还别说,尽管继母是个女流之辈况且已经五十多岁了,还踮着一双三寸金莲,但她拉起大锯来还是像模像样,而且还会说道:“劲儿是奴才,使的没拉了再来。”

那景象也像当地一句俗话说的:“姜,还是老的辣。”

那时候父亲曾经在汾阳城里参加修建大礼堂摔伤了胳膊,骨折了。休息了一段时间还没有痊愈,就想上工去。继母关切地说:再将对几天吧!“伤筋动骨一百天,”“朝廷爷还不使唤病人哩!”

网络图片 “喝酒喝的厚了,耍钱耍的臭了。”

  针对父亲修理自行车和木匠的手艺,继母会说:“是艺的不亏人。”

有时候也会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

而对于父亲给别人干活上心,对自己家的桌椅板凳坏了好长时间也不修理的现象,她又会说道:“泥匠的堂堂,木匠的长长(长长土话指板櫈椅子等)。”

一段时间父亲曾迷恋上抹纸牌,也就是三分二分,一天下来输赢也不过几毛钱的赌博。有时候父亲输了但还想再玩牌赢回来,继母就会说道:“刀刀攉屁眼,越攉越深,”有时候又会说:“喝酒喝的厚了,耍钱耍的臭了。”

一段时间父亲曾迷恋上抹纸牌, 有时候父亲输了但还想再玩牌赢回来,继母就会说道:“刀刀攉屁眼,越攉越深

一段时间父亲有胃病吃药,但免不了想喝一点小酒,继母就会说道:“吃药不忌口,丢了先生的手。”有时候遇上同类事情也会说:“话是说出来的,病是吃出来的。”  

那时候父母亲断不了为一些家庭琐事抬拔(当地土话指抬杠,吵架)起来,而往往是父亲提前不作声了。继母是那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嘴上不饶人。于是就会说道:“拍拍脯子问问心,”还会说道:“有理不在言高,山高挡不住太阳。”

有时候也会刻薄的说道:“谷谷种(土话指布谷鸟)触折脖子拉,怎么不做时了(不做时指不出声)。”

有时候为了一些事情抬拔的厉害,继母就会受屈的说她这是“邹(邹也叫部bu指端,捧)上银碗讨饭吃(她前夫家的家庭状况比我父亲好)。”

有时候还会连带上我(指我是前家后子)气呼呼的说她是“没弊(病)揽伤邪(伤寒)。”

但事后也会说道:“谁家的盆盆碗还不涉磕哩,谁家的皂利勺子还不碰锅沿哩!”有时候更会说道:“夫妻没有隔夜仇,”“亲不见过,熟不讲理。”
  

那时候父亲有修理自行车和木匠的手艺,因此木匠工具和修理自行车的工具应有尽有。好些时候乡亲们会来借用一下,但有时候一件工具父亲答应下一家了,而继母不知道也应承下一家了,于是就会撞墙。继母就会说道:哎呀!“一女许下俩家啦!”

那时候父亲有修理自行车和木匠的手艺,因此木匠工具和修理自行车的工具应有尽有

 后来继母利用居住在集镇中心临街门面房的优势做起了卖一些瓜子、花生、干鲜果品以及香烟等的小本生意。那时候就常听她说一些比较富有哲理的俗语:“买卖不成仁义在。”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货比三家”。“会买的哄不了会卖的。”

“货卖堆山。”“一文价钱一文货。”

“皮钱买的熰饼子。”

“有钱讲究,没钱迁就。”

“有钱不买半年闲。”

“能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斗。”

“枯(枯ku当地土话指磕)瓜子三年,不如溜瓜皮一口。”

“酒肉巡常过,瓜果等一年。”

有时候因为图便宜进下的东西走眼赔钱了又会说:“图贱失老牛。”

那时候夏天卖一些瓜果,遇上接下的瓜果看走了眼,辛苦一天赚不下钱又会说:“心强命不强,使得脖子一丈长,”也会说:“吃亏教伶利。”

文化大革命时候一度小买卖不让做了,外面还有几百块钱的账也不了了之了,继母说道:“三年敲铛铛,一喇叭吹干,”“外财不扶命穷人。”又会说道:“人长天也长,”“吃亏人常在,”“财去人平安。”

那时候每年继母都要养一些小鸡,

那时候每年继母都要养一些小鸡,长大以后作为鸡屁股银行补贴家用,而遇到鸡瘟病,鸡往往会传染致死。继母就会无可奈何的说:“家有万贯,长毛的不算。”

可是在平常生活中往往又会说:“家有万贯,还吃不住水萝卜就饭。”

也是那时候的养鸡,我家的鸡窝是盖在房檐下,经常遭雨淋,鸡窝顶上被雨淋了好几个大洞。继母催促父亲修理一下,父亲老是答应,但一直没有动手。直到有一天好几个鸡被黄妖(土话指黄鼠狼)咬死,父亲才着急了。连忙和泥将鸡窝修理好,见状,继母调侃道:你这是“强盗走了才挠(挠土话指扛的意思)出棍来了。”

到了夏天,瓜果蔬菜上来了,继母往往会说道;“六月里没钱瞎(当地土话叫哈ha)活一年。”

针对那时候过日子的艰辛,春夏之交时候继母说那是“两腰不涉接”的时候。

也会说道:“吃不穷,穿不穷,思谋(指计划)不到一世穷。”“好过的时节,难过的日月。”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前期我的老丈人是生产队队长,他在工作中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泥里水里不负身手,经常是热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将全身心都投入到生产队的工作中。但就是口不好,脾气暴,有时候继母就会说他是:“性暴骡子撅瞎(瞎当地土话念哈ha)眼。”

一年夏天的一天,父母亲他们捞下?帚(捞?帚指捞高粱,旧时当地磨高粱的时候都要提前将高粱用铁锅煮出来‘去涩’,再晾干然后才能加工磨面。这样加工出来的高粱面,又白又细腻,头二遍高粱面做成的各种面食,简直是不亚于小麦面)准备加工磨面,但那天的天气不作美,阴晴不定。继母说就把捞下的?帚放在门道(门道指堂屋)里慢慢干的吧,但父亲看了看外面的天气,坚持要把长卜落里的?帚放到院子里去晒。父亲将长卜落里的?帚放到院子里以后,就忙他的别的事情去了。

但夏天的天气就像孩儿脸,才刚还是阴晴不定的天气,说话间就阴云密布,随即铜钱大的雨点也劈里啪啦的砸下来了。继母当时还给人家望着(望指看)小孩,况且一个颠着一双三寸金莲将近六十岁的老太太,一个人也弄不动长卜落里那将近一百多斤的湿高粱(当时人们一上地劳动,村里就基本上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人了)。真正无计可施的时候,我家门上奔来两个外村来我村办事的年轻人躲到我家穿廊下(那时候我家在古镇南北正街上居住,房屋是临街三间带一米多穿廊的门面房)避雨,继母见状,连忙请人家将晾在院子里的高粱抬回堂屋里来。但长卜落里的高粱已经被雨浇了个透。此时,父亲也冒雨奔了回来,但也于事无补了。看见父亲,继母不免火的数话起父亲来了:“不看天气,冒搐凉粉。”

“不看天气,冒搐凉粉”是我们当地老百姓常用的一句经典俗语老话。它富有哲理,还有一些科学性。 凉粉是我们汾阳当地的一种特色消暑降温凉爽美食,用土豆淀粉或者绿豆淀粉等加工。炎热的天气里来上一碗红白绿黄相间(红的辣椒,白白的凉粉,绿的黄瓜丝,黄的烤花生碎和芝麻末)的凉粉,那真是赏心悦目,凉飕飕、辣丝丝、香喷喷,酸溜溜,正叫人心旷神恬。

但卖凉粉要看天气,越是炎热的天气,凉粉越是好卖。如果阴天、下雨天,天气凉飕飕的,谁还会吃你的凉粉呢?

所以说你如果不按规律做事,只能是自认倒霉。这就是“不看天气,冒搐凉粉”这句俗语老话的来由。

它泛指在错的时间,做错的事情。

“不看天气,冒搐凉粉”短短的八个字,虽然有些土气,但它其中也蕴涵了一些富有哲理的学问。

网络图片 “好家当还吃不住三份分哩。”同时也会说道:“你的不出门,人家的不下炕。”

 其实继母口中的俗语老话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一方面是继母记忆力好,继承了当地先人们千百年来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那丰富多彩的俗语老话,再一方面继母是个用心生活的人,在平常的岁月里积累,也有自己创造下了许多的俗语老话。

而那些俗语老话就像在她舌根下面储藏的一样,遇到合适的场景就会迫不及待地蹦出来。

继母目不识丁,大字不识一个。对于书本上的那些字她认为都一样,同时会说道:“黑字白旮旯,腿腿都朝下。”

小时候我爱看闲书,虽然继母她没文化但也会说:“看闲书,识闲字。”

对于她的那双“三寸金莲”她会说道:“小脚一双,眼泪一筐。”

对于她的那双“三寸金莲”她会说道:“小脚一双,眼泪一筐。”

对于邻里关系继母非常看重,她经常说道:“远亲不如近邻,”“打不断的亲,隔不断的邻。”

那时候还是经济困难时期,但遇到“时头八节”(也是一句俗语),继母仍然会想法子做一些时令应景美食。比如过年做的油花花(一种油炸小食品),端午节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等等,做下以后往往要送给左邻右舍品尝一下,彰显邻里之情。而这家几个那家几个,本来就不多的那些美食送人之后往往就剩下不多的几个了。面对此情此景,继母往往是自謿的说道:“好家当还吃不住三份分哩。”同时也会说道:“你的不出门,人家的不下炕。”

那时候人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意识淡薄,因此,好些人迷信鬼神。继母没有文化,也是一个迷信的人。记得那时候她在我家神龛旁边还贴一个狐仙牌位,遇上“时头八节”等继母就会上供,求福驱灾保平安。那时候她往往会说:“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

但有时候也会说:“信神如神在,不信也不怪。”

有时候也会说:“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教育我活的要争气。

那时候继母已经五十多快要到六十岁了,但时不时仍然要颠着三寸金莲走将近三十里路去孝义大孝堡村看望我姐姐

那时候继母已经五十多快要到六十岁了,但时不时仍然要颠着三寸金莲走上将近三十里路去孝义大孝堡村看望我姐姐(继母第一个丈夫留下的遗腹子),住上几天以后再颠着三寸金莲三十里土路走回来,回来以后往往会说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说道旧社会那时候老辈人的婚姻状况继母会说道;“十三留头,十四嫁,十五就养个胖娃娃。”

那时候我家在我们古镇南北繁华大街上居住,镇上一般儿娶女嫁都要从我们门前路过。遇上儿娶女嫁继母除过说一些“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之外也会说:“不是一家人,进不了一家门。”

有时候也会说道:“嫁给当官的做娘子,嫁给杀卖的(指屠夫)翻肠子(说的也是,我们村庄里好几个嫁给杀卖的女人们,男人们杀了猪羊等,女人们就得在家里翻肠子)。”
  

而遇上白事葬礼(我们当地叫培人),继母往往会说道:“活的给点吃,死了不用哭,”有时候也会说道:“活着孝顺一口,胜过死了供献一斗。”针对当地丧葬风俗会说道:“儿培埋,女哭街。”对于有的人姨妈去世她说道:“姑姑亲,辈辈亲,姨姨亲,死了姨姨割断襟。”
  

那时候没有电视,连电还没有,于是一些人们就会串门子,说闲话。针对这个情况。继母就会说道:“人串门子惹是非,狗串门子挨棒槌。”
  

那时候人们大多是用的旧式火灶,烧的柴炭。有时候继母会说:“好火火费炭,有了辣家家(辣角角)费饭。”说的也是,好火火遇上刮风天气添上炭,嗡嗡嗡一会儿就着完了。那时候家家生活困难,人们肚子里没有油水,肉还不知道多少天才能吃上一些,所以在火口口上用那个小小的平坛锅锅搐上一些辣角角就是非常好的下饭菜了,而有了辣角角人们往往能多吃半碗饭不止。

网络图片 红卫兵串联 继母说道:“人是活神仙,一天不见走一千。”

1966年我在北京串联,接受毛主席检阅以后回到家里,继母说道:“人是活神仙,一天不见走一千。”
  

对于村子里有些孤寡老人的凄凉晚年继母会说道:“黄瓜苦到圪蒂上了。”对于有的家庭大孩子还没有结婚后面的孩子结婚了,她会说:“落墩(落墩ladun指碌碡)走到楼头前。”
  

而对于村子里有的老人遭到儿子的忤逆不孝,但到了他老了的时候又遭到了他儿子的忤逆不孝。继母会说道:“看的不会学的会,”也会说道:“蝎子跌到胃眼(土话当地石磨叫味儿wer,磨上漏粮食的两个眼叫胃眼)里了,一蛰一磨。”
  

有时候乡邻们在一块道乐(土话指侃大山),其中有人说起谁谁谁的闲话,并说再也不和他来往了,继母就会说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并且会说道:“话不说尽,路不走尽,不走的道还走三回哩!”

在与邻居们说闲话时,难免有人说长道短,东家有钱了,西家贫寒了。于是就听见继母说道:“卯来不知窍来的事,”“和尚不知道家,一家不知一家,”有时候也会说:“邪(土话指蛇)钻的窟窿蟒不知。”“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邻里们道乐起来说是一个院子里住有好几家,但街门坏了谁家也不管,继母说道:“三家塞靠(塞靠土话念塞苛seke指依靠),倒了笼床锅要。”

有时候邻里们道乐起付出与回报的时候她会说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针对有些人做了一些事情迫切要回报的事她会说道:“前晌(指上午)栽下树,后晌(下午)就想歇凉凉(歇凉凉指乘凉)。”

针对有的人本来是为他好,但他却错怪帮助他的人,继母会说道:“狗怪树圪杈。”“狗得脑不识铺儿(铺儿指盘)来部(部指端)。”

对于年岁已高没有儿女的老人想抱养孩子的事情,继母会说道:“黄瓜上来,蒜老了,茄子上来天短了。”

针对身体状况她会说道:“要看红火趁走动,要吃好的趁咬动。”“能给吃塌本,不敢兑倒身。”

对于男主外女主内她会说道:“男人是搂柴的耙耙,女人是捆柴的绳绳。”

对于人生的不易,继母会说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有时候也会说道:“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

对于人情的冷暖她会说道:“茶淡不如水,人穷不如鬼,”“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面前不相认。”

对于有些人脑瓜子精明会算计她会说道:“八米算出九糠来了。”

而对于那些没良心不知道感恩回报的人,继母往往会说道:“良心背到脊背上了。”

而目不识丁的继母对于节气,天气,时节等也有她的一番见解。

立春的时候她会说道:“春打六九头一天。”

到了雨水她会说:“春雨贵如油,下的沫(沫mo土话指满)街流。”

惊蛰到了她会说道:“惊震(震土话指蛰)万灵开。”

到了清明节针对一些不给先人上坟的现象她会说道:“吃倒泰山不谢土。”

谷雨到了她会说:“谷雨前后,安瓜种豆。”

到了七月流火的时候她会说:“五黄六月。”

夏至以后入伏了她会说道:“头伏没雨二伏旱,三伏天连阴雨吃饱饭。”

到了秋天处暑它会说道:“处暑热不来”。

秋风天气有些凉飕飕的了她会说道;“秋风凉了。”

关于穿衣指数她会说道:“春捂秋冻,”“不怕穿的迟,就怕脱的早。”“四月八还冻杀黑豆芽哩!吃了五月粽才把寒衣送。”

到了冬至春节她会说道:“冬一也(一也当地土话指一日,一天),年一也,老骡老马歇一也。”

而对于天气的俗语老话那更是张嘴就来:“早霞不出门,晚霞嗮死人,”“东降(指彩虹)忽雷,西降雨,南降北降下大雨,”“燕子低飞,邪(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早阴饭雨,一天的雨(指一早上阴了,早饭时候下开的雨),”“早看东南晚看西北。”“八月初一下,挂起犁和耙”,“好冬好年好收成。”等等。

过年的时候她会说道:“小孩盼过年,大人们怕过年,”“好过的时节,难过的日月。”等等等等。

我是1972年结婚的时候,父母亲给租下同一个生产队社员的两间烂塌东房,继母无奈的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

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儿,继母欣喜的说:“先养沃(沃wo沃孩指看望招呼)孩的,再养赚钱的。”

到了孩子生长发育阶段,继母会说道:“三翻六坐九爬爬,十啊月地里挽麻麻(挽土话念vang挽麻麻指学走路)。”

七十年代以后,人们生活逐步好起来了,免不了出现了剩菜剩饭,继母会说:“饥时一口,饱时一斗,一米还能度三荒哩。”

随即就给我们讲起了旧时候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旧时有一人家,官绅一体,家道富裕,过着朱门酒肉臭的生活。而且无端的将好些粮食白白的浪费了,每天从他家下水道里流出来的白米就有好多。他家的一个邻居看见白花花的大米浪费了可惜,于是就将他家每天从下水道里流出来的白米都收集起来,洗干净晾嗮干,然后存放起来。时间长了,竟然存下了好几大缸。后来他家做官犯事,家道中落,家里的人连饭也吃不上了。邻居见状将收集起来的白米给他家送去才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救了他一家。继母的目的是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不铺张浪费。

六十年代初期的时候,那时候生产队每年的冬天都要给社员们分派剥棉花圪桃(棉花圪桃未成熟没有嘣开的棉花圪桃)的任务,况且那时候我们那里还没有通上电,每天晚上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剥那个棉花圪桃是个非常乏味的活计。我往往剥一会儿就不想剥了,继母就会说道:“瞌睡要打眼里过”。

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剥棉花圪桃是个非常乏味的活计。我剥一会儿就不想剥了,继母说道:“瞌睡要打眼里过”。

父亲六七十岁了还担任生产队副队长,那时候过来的人都知道,集体化时候的生产队副队长是个出力不讨好的活计。但父亲不管不顾一直是任劳任怨的干着,惹的继母说道:“日儿热!‘茅柴叶还有几天值日哩!‘”

有一次父亲因为一个邻居将粪堆攒到了街道上不应该集攒粪的地方,与其理论起来。但那个邻居不仅不认错,而且还和父亲抬拔(吵架)起来。继母见状数话父亲道:“咸吃萝卜淡操心,”又说人家正队长还不说哩!你这个副队长是“十里管出十一里了。”

不过事后那个邻居承认了错误,而且他女人为此还给送来了一些蔬菜以表歉意。继母本不想要人家的蔬菜,认为“无功不受禄”。

但她又怕冷落了邻居的好意,况且不多的蔬菜也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下次遇到再回还她一些什么东西就行了,于是说道:“吃了是五八,不吃是四十。”

对于那时候的居住条件和那时候的气候等,继母说道:“热茅房,冷厨房。”小时候不大了解,后来大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那时候气候比现在要寒冷很多,冬天那可是滴水成冰。但就那时候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情况下,你要出恭就得到露天茅房里去,亮出大屁股蹲在那里,不畏严寒解决内急。而到了热气腾腾的厨房,也往往是搓着手连连叫冷。

其实,继母口中的那些俗语老话还有好多好多。

比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三人出门问老的。”

“人情仅出债,砸烂铁锅卖。”

“水口里拉不出大象来。”

“哄死人的不偿命。”

“争的不够吃,让的吃不了。”

“养马要知性。”

“家不露家是好家。”

“懒惰不成人。”

“捎话捎的多了,捎吃的捎的少了。”

“朝廷没福民遭难。”

“能拆一座庙,不拆一家人。”……

继母口中的那些俗语老话大多是流传于我们汾阳,平遥,介休,孝义一带,好像也属于晋语的一部分。

那些朴实无华的乡村俚语,俗语老话继母她并不是刻意表白,而是不经意间就能够水到渠成脱口而出,和即时即景所要表达的意思黏合的天衣无缝。

比如那时候好些人家每天晚上的即景。

那时候差不多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继母就会说道:“炕头起的关门,火火头的吹灯。”那个情况现在是没有了。

那时候一个院子里就住好多人家,甚至两家住三间房屋,共用一个门道里(门道里指堂屋外屋),所以关门也是每天的例行事,而对于吹灯同样也是每天的例行事,那时候还没有通上电,家家户户都是煤油灯,而煤油灯一般大多是放在火火头,因此,每天吹灯的任务就落在了睡火火头的人身上。那情那景表达的真是入木三分。

而最后睡到被窝里躺下以后,继母还会说道:“哎呀!真舒服,今儿的觉可熬下了。”一个“真舒服”一个“熬”,充分说明了一个小农经济式的小老百姓的知足感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呀!同时也说明了生活的不容易。

是否与前面“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生活有些仿佛。

继母善良,聪慧,与人为善,虽然是旧时候过来的人,但也能够与时俱进的接受新事物,况且她为人处世也比较灵活,特别是她口中那些不经意就嘣出来的乡村俚语,俗语老话更是给我一生中获益匪浅。

其实,继母口中的每一句俗语老话,都有一段或简或繁或美丽或凄惨的耐人寻味的故事。继母把她的所爱,所恨,所喜,所犹,都通过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运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我们。使我在不经意中就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使我懂得怎样做人做事。

继母口中的那些朴实无华的乡村俚语俗语老话在语调上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它不仅充分贴切的表达了叙述者所表达即时即景的意思,也是对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风,家风,以及一些做人做事底线的准则给了一个传承下去的脉络。

但是,这样丰富多彩富有哲理的俗语老话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是否会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不得而知。